English

襄樊文物保护经济建设两不误

2000-01-0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通讯员 刘东仿) 隆冬时节,笔者在历史文化名城湖北襄樊市采访,目睹文物保护区内名胜古迹保护完好,建筑风貌古朴淡雅;而发展区的建设则充满了现代气息与活力。这是襄樊市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建设发展关系的结果。

襄樊具有2800多年的建城历史,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正确处理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既保护和恢复了名城固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古城风貌,又大规模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强化规划,着力保护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早在80年代,该市在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上就明确划分了保护区和发展区,把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与新兴产业基地区、新建居住区严格分开。在文物保护区内,以保护为主要任务,严禁一切“建设性”的破坏或破坏性的建设;在产业区和新建居住区,按照现代化城市的要求进行建设。目前,襄阳和樊城两城已经形成“南城北市”格局,即在襄阳主要保存“古”,在樊城主要体现“今”;而在襄阳则是“内城外市”。在襄阳城墙以内,保存古城气氛,对城内建筑造型、层高、色调都有明确要求。造型保持古朴、淡雅的建筑风格,以庭院式、小体量为主。层高以襄阳十字街的仿古建筑昭明台为中心,高度不得超过37米,“倒锅式”地向四周城垣递减。色彩以稳重和谐的灰绿色为基调。按照这一总体规划,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否决了3座欲在襄阳城内建设的12至22层的高层建筑方案,搬迁或关闭了襄阳城内19家三废污染严重和有碍传统风貌的工厂。

变文物古迹单体保护为整体风貌保护。襄阳古城是襄樊历史文化名城的突出代表。由城墙、护城河、汉江组成的襄阳古城防御体系成为重点全面保护对象,他们采取“圈(城)连(片)串(点)”与“整(理)修(复)迁(聚)”相结合的手段,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修复整理古城墙4000多米,修建了环城路,修复了小北门城楼、兴修了夫人城纪念亭和纪念碑,重建了仲宣楼等一批景点。对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进行全面疏浚,兴建了堤灌排污设施,对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美化,一条融城、河、山、林、景五位一体的风光带已基本形成。近年来,襄樊市投巨资保护和抢救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古建筑,修缮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德寺多佛宝塔的相关建筑,和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祠宇米公祠和清代重臣单懋谦的家族祠堂等一批名胜古迹。

基建项目的选址绝对服从名城保护的要求,这是该市在城市建设中遵循的一条铁的纪律。东汽襄樊基地、余家湖港、襄樊火电厂及一批迁入市区的大中型军转民工厂等基建项目的选址,都是由规划、文物部门参加并反复勘察论证后,在地上地下文物和环境风貌绝对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确定的。襄樊长虹汉江大桥最初选址在地质条件较好、江面较窄、投资较少的襄阳“夫人城”附近。但为了保存这一重要文物及古城墙环境风貌,最后确定桥址西移500米,选在夫人城上游江面较宽、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的地段,比原方案增加投资4000多万元。这种“宁肯多花几千万,也要保住夫人城”的做法得到了全市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